2025年6月6日,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安产业学院“货币的发展”专题讲座在至善楼耕道讲坛举办。本次讲座由24计算机网络技术四班的凌丽银、马周力、刘明珠三位同学担任主讲人,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互动环节,带领同学们穿越古今,探索货币形式的演变历程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逻辑。
讲座伊始,凌丽银同学以新石器时代的兽皮、石器交换为起点,揭示早期物物交换的局限性。她以唐代“茶马互市”为例,剖析游牧民族与中原的贸易如何促进资源流通与文化交融。“物物交换”互动游戏中,同学们亲身体验早期交易的困境,现场气氛热烈。
马周力同学系统梳理货币形态的变革:商周时期布匹按长度计价,贝币因便携性成为中原最早一般等价物,而云南少数民族直至明末仍沿用贝币。金属货币的诞生解决了贝币易碎、标准不一的缺陷——从殷商铜贝、战国刀币布币,到汉武帝推行流通七百年的五铢钱,形态各异却功能趋同。北宋交子作为全球首张纸币,因元代滥发引发恶性通胀,为后世警示信用管理之重。他表示:“纸币的生命力源于政府信用与适度发行,而数字人民币的普及正是这一传统的延续。”
刘明珠同学聚焦技术革新对货币形态的重塑。从2008年比特币的诞生到2023年数字人民币试点,探讨数字货币对支付效率与安全的提升。讲座尾声,她展示泰国铢等外币实物,拓宽同学们对全球货币形态的认知。
“从贝币到数字人民币,货币不仅是交换工具,更是文明发展的镜像。”货币的每一次突破都折射人类对效率、公平与安全的追求。千年前的茶马互市连接东西,今日的数字货币或将成为全球经济协作的新引擎。
(供稿:耕读书院/文字:施鉴铭(23建筑工程技术一班)/图片:陈吉钱(24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一班)、黄艳(24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三班)、舒翠莲(24计算机网络技术三班)/一审:唐律、二审:李萍、三审:李一源/一校:赵丽妍、二校:李萍、三校:李一源/责任编辑:杨熳文)
上一篇:【耕道讲坛】 | 打铁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