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讲座伊始,唐律老师以“耕者”“师者”“匠人”三种身份为核心,系统阐释了“耕道”的深层意义。他指出,“耕者”需通晓自然规律、顺应四时变化,象征着对知识的敬畏与实践的坚守;“师者”应明辨人伦事理、启迪他人心智,体现了求知过程中对真理的探索与传承;“匠人”则追求精益求精、知行合一,代表着对专业技能的极致打磨与创新突破。三者相辅相成,共同构成了青年学子在求学与成长道路上的立体角色画像。
唐老师指出,“耕道讲坛”首要功能是搭建通识教育与认知拓展平台。通过邀请不同领域的老师开展讲座,讲坛致力于普及通识知识,引导同学们从多角度认识世界、理解现实,从而在信息纷杂的时代中保持清醒、增强辨别力,学会主动思考。
其次,讲坛致力于推动学生从“被动听众”向“主动创造者”转变。唐老师鼓励新生不仅要“看见”世界,更要努力“被看见”——通过登上讲坛分享观点,锻炼深度探究能力与逻辑表达能力,培养“输出型爱好”。他特别对比了“多巴胺快乐”与“内啡肽快乐”的差异,呼吁同学们拒绝短暂的感官愉悦,追求通过创造与表达获得的持久成就感,在“内啡肽型成长”中实现自我价值。
此次讲座不仅为新生勾勒出“耕道”精神的实践蓝图,更彰显了讲坛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与创造意识中的关键作用。
未来,“耕道讲坛”将持续以开放包容为基、以创新实践为要,通过多元内容供给与互动形式探索,为云安学子搭建认知深化与价值输出的长效平台,助力校园文化建设与青年全面发展同频共振。上一篇:没有了